中国译者英译本的翻译共性考察——基于语料库的研究
A Corpus-based Investigation on Translation Universals in Chinese-into-English Translations by Chinese Translators
-
摘要: 本文以自建的中国译者英译本语料库和英语原创小说语料库为类比研究对象,借助WordSmith Tools 4.0等语料库检索分析工具,分别从词汇和句法层面考察中国译者英译本的翻译共性特征。虽然结果多不符合以往研究所得出的“简化”量化模式,但皆呈现“显化”、“范化”以及“源语渗透效应”等其他共性特点,也体现中国译者灵活驾驭词汇的能力、以及接近汉语源语的语言操作习惯。Abstract: This paper conducts a comparative study with the data drawn from a self-built comparable corpus of translated English by Chinese translators and native English corpus, aiming to examine the degree to which Translation Universals are identifiable in the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translators at both lexical and syntactic level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simplification" is not apparent in translated English but other features such as "explicitation", "normalization" and "source language shining" are identifiable. This shows that Chinese translators, as a unique group of translators, have a fairly good command of English language, but are influenced to a certain degree by their mother tongue.
-
Keywords:
- chinese translator /
- English translation /
- translation universals
-
语料库不仅是一种研究数据和资源,更是一种研究方法和途径[1],其自身优越性在于利用科学的检索软件、系统的统计手段和自然真实的语言材料,对某种语言集合的本质特点进行实证研究。语料库分析的长足发展为语言学几乎所有领域带来深刻启示和重大变革。传统翻译研究也毫无例外受此影响,当其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 CTS) 应运而生。这种新范式与描写翻译研究(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DTS) 的思想内涵不谋而合,既不排斥依靠语言直觉的传统译学方法,又推崇自然真实的原始语料,采取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对源语文本(source texts) 和译文文本(target texts) 的实证数据分析,从而对翻译过程和产品加以描写和解释。CTS将译本视为独立的语言,致力于阐释翻译文本作为第三语码(the third code) 的本质特征,创始人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Mona Baker将此特性称为翻译普遍性(Translation Universals),也称翻译共性,即“在译文而非原文中展现的典型特征,这种特征不是特定语言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2],其中以简化、显化、范化、净化、整齐化最广为熟知。此外,呈现不足和源语渗透效应也逐渐成为近几年来学者们(Mauranen[3],Aijmer[4],戴光荣、肖忠华[5],缪佳、邵斌[6]) 所研究的焦点。Chesterman[7]主要将翻译共性研究归为两大类:源语型普遍特征(S-universals) 和译语型普遍特征(T-universals),两者恰好与DTS中以翻译过程(Translation Procedure) 为导向和以翻译产品(Translation Product) 为导向的两个概念十分吻合。对于前者的考察一般通过平行语料库,对源语和译入语加以比较;后者则基于单语类比语料库,对译文与目的语和母语进行对比[1]。
就目前研究来看,对后者即对翻译产品的研究更为集中,且通过可比语料库研究的方法论也得到广泛验证,少有争议。追溯至1995年,Baker (1995) 首次提出可比语料库的概念,即“同一语言的两种独立文本集:一个语料库中为一语言的原语文本,而另一语料库中为同一语言的其他某一种或某几种语言的翻译文本”[8],并创建第一个可比语料库“翻译英语语料库” (Translational English Corpus, TEC)。随后,以Baker和Olohan对比TEC和英语国家语料库(BNC) 的系列研究为理论前提,国内外学者基于类比语料库的共性研究层出不穷,或探讨某个案源语的译本(如《红楼梦》英译本[9],《诗经》英译本[10]),或分析由多个译本组成具有同一特征语料库的译者风格,例如对葛浩文译者风格分析[11],立足点主要着眼于词汇与句法层面,从各方面考察译语库的共性特征。
中国译者是在汉语浸润的文化背景下,母语为汉语的译者。母语文化对译者文化观和思维模式毫无疑问产生巨大影响,中国译者应有其自身不同于本族译者的独特译者风格。冯庆华对《红楼梦》的霍译本和杨译本的对比研究中关注到母语文化下的译者风格[12],王凤霞在许渊冲先生所译的《游东田》中关注到文化转基因的再现[13],严晓江在回顾孙大雨对《屈原诗选英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中,探究到译者传播中国文化的态度[14]。但以多个中国译者作为目标群体考察其英译本共性特征的研究还鲜有记载。本研究将利用中国译者译本和英语原创文本的类比语料库为研究对象,基于已有的研究视角和理论基础,使翻译共性的验证对象范围进一步扩大。
一. 本研究所使用的语料库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选用的两个语料库分别为自建的中国译者英译本语料库(以下简称中国译者库) 及英文原创小说语料库(以下简称原创库)。中国译者库的语料包括《子夜》、《心比身先老》、《方五妹和她的“我老头子”》等5篇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英译本,库容量约为25万词,译者皆是母语为汉语的中国译者,如许孟雄、王池英、王维东等。此外,中国译者库中所有英译小说均已在句子水平上与中文原文对齐。原创库的语料均选取英文原创名著小说,包括《欧·亨利短篇小说集》、《傲慢与偏见》、《追风筝的人》等10本英文创作小说。Milizia[15]在对政治演说中关键词和高频词组的研究中曾转引Berber-Sardinha的阐述,称参照库的规模应为实验库的5倍结论才更为可靠。因此,本研究使用的原创库容量设定为120万词左右。此外,本研究使用的检索软件是WordSmith Tools 4.0和ParaConc。由于WordSmith不支持正则表达式检索,本研究还使用了支持正则表达式检索的AntConc检索软件。数据均经一定程度标准化后再进行比较。Laviosa [16]最早通过词汇变化、信息容载、句长等三大指标,证实翻译文本具有显著性“简化(simplification)”特征:(1) 翻译文本的词汇范围比原创文本的词汇范围窄;(2) 翻译文本实词与语法功能词的比率低于原创文本;(3) 翻译文本的平均句长比原创文本低。本研究分别从词汇和句法层面对中国译者的英译本入手,除对Laviosa的三大指标进行详尽考察外,亦补充若干更加深入的细节考察,全面验证中国译者译本的翻译共性特点。
二. 翻译共性考察
1 词汇层面
对词汇层面的考察规范一般借鉴Laviosa[16]对英语叙事性翻译文本词汇特征提出的四个量化模式:(1) 翻译文本中实义词相对于功能词比例偏低;(2) 翻译文本中高频词相对于低频词比例偏高;(3) 翻译库的词表表头覆盖语料库范围较大;(4) 翻译库的表头词包含的词元(lemma) 较少。笔者首先采用同样的方法和参数来验证这四个词汇模式是否也同样适用于中国译者小说语体的译文语料库。两个语料库的基本信息见表 1。
语料库 中国译者库 原创库 形符(token) 254, 266 1, 186, 084 类符(type) 12, 787 31, 867 标准化类符形符比(STTR) 42.94 43.22 考察文本或语料库词汇多样化或丰富程度的方法是计算其标准化类符形符比(STTR)。从表 1可以看出,两库的STTR分别为42.94和43.22,中国译者库比原创库的比率低0.28,差别不大。也就是说,中国译者译文的词汇丰富程度略低于英语原创小说,与Laviosa的假说相符。然而,仅依靠STTR考察词汇多样化往往不够全面,本研究还采用Ure在1971年提出的词汇密度计算公式:
词汇密度=实词数/总词数*100
该方法与其说是测量文本的词汇密度,还不如说是衡量语篇的信息密度[1]。实义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具有稳定的语义;功能词只具备语法意义,主要包括代词、连词等。由于功能词的词性分类长久以来众说纷纭,本研究选择避开对功能词的归类,仅统计实义词的数量。两库全部文本均已通过CLAWS词性附码器自动附码,使用的是分类比较详细的CLAWS7词性附码集。然后,对两个语料库中的实词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见图 1与表 2。
中国译者库 原创库 卡方检验值 名词 58841 260062 χ2=113.590,p < 0.0001 副词 24165 92290 χ2=703.654,p < 0.0001 形容词 14882 85986 χ2=549.492,p < 0.0001 动词 33930 156714 χ2=2.407,p>0.05 实义词总数 131818 595052 χ2=76.606,p < 0.0001 图 1的统计和对比数据表明,整体来看中国译者库的平均词汇密度为51.84%,而原创库的平均词汇密度为50.17%。表 2中的卡方检验值显示,前者显著高于后者。此结论有悖于Laviosa对英文译本实义词偏低的假设。中国译者英译本语料库相对英文原创小说语料库信息量更大,更生动。再关注具体词类,中国译者库形容词比率显著低于原创库(见表 2),动词在两库中的使用无显著差异,但中国译者库在名词和副词的使用比例上均显著高于原创库(见表 2)。连淑能曾指出英美不少语言学者都指出过英语有过分使用名词的习惯,而且英语还常用副词表达动词的意义[17]。那么,中国译者名词和副词的超用现象,合乎译文具备“遵循甚至夸大译入语中典型特征和表达法的趋势”[18],即“规范化(normalisation) ”的共性特征。
表 3分别对中国译者库和原创库词表前30、40和50位高频词进行统计,对数似然比(Log Likelihood) 检验的结果表明,中国译者库前30、40和50位高频词所占库容量比例均显著低于原创库。也就是说,中国译者的翻译文本倾向于少使用高频词。这里与Laviosa (2)、(3) 条模式的论述有所不同,但与上文中国译者用词丰富程度更高的结论如出一辙。中国译者并非反复选用耳熟能详的词汇谋篇布局,而是选用多样化的词汇较灵活地驾驭翻译作品,传递给读者以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
中国译者库(%) 原创库(%) 对数似然比检验 前30 34.25 38.05 LL=820.15,p < 0.01 前40 37.69 41.77 LL=845.90,p < 0.01 前50 40.56 44.61 LL=769.73,p < 0.01 为了统计两个库中前30、40和50位词元的总数并计算比例,对两个语料库的词表做了削尾处理(lemmatization),得到的统计结果与非削尾词类似,原创库的词元重复率更高。这个结果与Laviosa第(4) 条模式相悖。
最后再观察两个库前10个高频词的使用频次及排列次序。从表 4的数据中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特点:(1) 10个词中有5词位置是相同的,分别是the,and,to,in,was;(2) 两库互不重合的单词分别是中国译者库中的his和you,以及原创库中的I和that;(3) 使用频率最高的前5个词均为the,and,to,a,of,只是排列次序略有出入。
中国译者库 原创库 1 THE 12, 093 THE 59, 768 2 AND 7, 713 AND 36, 962 3 TO 6, 749 TO 32, 852 4 A 5, 899 OF 31, 384 5 OF 5, 346 A 26, 107 6 HE 4, 065 I 22, 508 7 IN 3, 881 IN 19, 757 8 HIS 3, 421 HE 18, 128 9 WAS 3, 223 WAS 16, 044 10 YOU 2, 353 THAT 15, 778 为了进一步检验his和you超用的原因,利用Antconc中的File View功能,分别以his和you为检索词在中国译者库中检索含有这两个词的原始语句,并以句为单位摘选出his和you使用密度较大的语篇片段,然后借助ParaConc双语平行语料库检索工具,逐条搜索汉英平行的对应句。下面是3个含his的例句:
例1:看见,看见,爸爸——头一歪,眼睛闭了,嘴里出白沫——白沫!脸色也就完全变了。
... I saw, I saw him... saw his head drooping... his eyes closing... his mouth foaming... his face turning pale...
例2:……又加上心口作恶,他两腿一软,就倒了下去,直瞪着一对眼睛,脸色死白。
... he had a feeling of nausea in the pit of his stomach. His legs gave way under him and he collapsed, his eyes staring and his face deathly pale...
例3:他有点不满于这种过分的倔强,但也赞许这样的坚定,要收服这个年青人为臂助的意思便在吴荪甫心里占了上风。
His obstinacy annoyed him rather, but he admired his firmness, and had now made up his mind to enlist the young man as an ally.
例1、2对应的汉语原文中,一次也没有出现“他的”字样,而译文将其“显化”为his加以统统译出,目的是加强语篇可读性,便于读者理解原文所传达的意义关系。而例3连用了三个his,追溯回原文,对应为“这种”、“这样的”以及“吴荪甫”,这样翻译语义更清晰,指称更明确。
继续观察中国译者库中his右一位置的搭配,排在前几位的分别为head, eyes, face, mind, 而原创库前几位依次为own,eyes,head,hand。his除经常接续head, eyes, face和hand等表示身体部位的词外,中国译者更倾向于使用his mind表达“心里”、“脑海中”、“意识”等一系列的词;而原创库对own的偏爱则体现出英美本地作家的习惯性用法而中国译者少用的现象。再观察以下含有you的例句(选自中国译者库):
例4:他说:你看上去好像身体不适,高原反应吗?我说:恐怕不是高原反应。加木措说:生病了?你一个人吗?没人照顾你?我送你上医院去!
He said: “You don't look very well. Altitude sickness?” I said: “I'm afraid not.” Gyamco said: “Are you ill? Are you alone? Nobody around to look after you? All right, let me rush you to the hospital!”
You大多出现在小说主人公之间的对话中,you在译文的反复出现与其汉语原文关系密切,属对等翻译。此类you的多用现象,与中国译者库的汉语原文不可分割。这也从侧面说明,在考察词汇层面的共性特征时,除在语内角度比较译文与目的语、母语宏观上的差异,还应将源语文本考虑在内,动态地审视语际间的转换过程。因此,在类比语料库的基础上加入平行语料库的方法也是未来翻译共性研究的发展趋势。
2 句法层面
前文提及Laviosa[16]曾得出译本的平均句长明显高于原创文本的结论,平均句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句式的复杂性。本节首先统计两库的平均句长参数(见表 5)。
语料库 中国译者库 原创库 总句数 15588 75190 平均句长 16.31 15.76 句长标准差 11.45 14.26 表 5的数据表明,中国译者库的平均句长更长,两者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t=4.5227,p < 0.0001)。中国译者库之所以呈现较高值的平均句长,可能是为了令译文更加趋于易懂,而且意义更加显化。“显化”的意义在于,为帮助译入语读者理解原文,译者可能通过一些词汇手段,比如在译文中增添衔接性标记或者补充一些原文未出现的信息,从而使译文比原文平均句长更长。秦洪武、王克非[19]也认为无论在英译汉还是汉译英的文本中,译语字数都有所增加。例如以下两个例句,例5在原文的基础上添加了连接成分so、if和人称代词I、you,例6中加粗部分为补充说明,增添语义,明显使译文句子变长。
例5:只好劳驾去办一次交涉。
So I wonder if you'd be good enough to go and arrange it.
例6:如果我赢了呢?
“If I win, I certainly don’t want to kiss your ugly mug!”
句长标准差体现的是句子长短结构变化是否多样。中国译者库文本(11.45) 的长短句分布与原创库(14.26) 相比不够灵活,一方面中国译者可能受到原文句子长短的限制,另一方面可能说明中国译者还需加强对长短句更替的操作,让文章读起来不再生搬硬套,整体更加地道和富有感染力。具体原因还应通过平行语料库进行确定。
译者往往倾向于添加逻辑连接词使得译文句法层面更加连贯,避免晦涩难懂,众多学者(黄立波[20],Baleghizadeh & Sharifi[21]) 都对译文连接词的使用情况做过相关调查。其中,连词that、to和(in order) to/that/for,作为显化的一种手段,早在比较TEC与BNC的经典研究(Olohan and Baker[22],Olohan[23][24]) 中就有所涉及。本研究效仿Olohan的研究方法,对转述性动词“say”和“tell”的所有变形后接的that连接词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 6。
转述性动词 中国译者库 原创库 that omission that omission say 14 16 60 60 said 31 24 72 11 says 4 15 13 17 saying 7 2 29 13 tell 4 0 29 48 told 14 6 78 84 tells 0 1 0 3 telling 2 4 3 5 Total(%) 76(0.53) 68(0.47) 284(0.54) 241(0.46) Olohan的研究结果是发现that在TEC中大多以显化形式呈现出来,而英语母语中倾向于省略that连接词。但本研究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译者库与原创库相比在转述性动词后使用that (χ2=0.006,p>0.05) 和省略that (χ2=0.007,p>0.05) 的情况并无显著差异。译入语母语多省略转述性动词后的that,这在Olohan和Baker[22]对say和tell后that的检验以及Olohan[25]对promise后that的检验中均得到了印证。本研究与以往结论相左,这表明中国译者在翻译文本的过程中,会有意识地依照译入语母语的典型语法结构组织行文表达意思。这里也体现出翻译共性中的“规范化”。
最后对中国译者库和原创库的被动语态句式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被动语态也是英语母语中的典型句式。肖忠华、戴光荣[26]在对比语料库语言学的模式下统计出英语中的被动句式使用频率是汉语中的十倍。英语常用被动式,而汉语常用主动式[17]。本研究利用AntConc中正则表达式的搜索方式,将被动语态所有可能的形式编辑为正则表达式,然后进行检索得出两个库中被动语态谓语的使用情况,结果见表 7。
中国译者库 原创库 被动语态句数 758 4231 总句数 15588 75190 百分比(%) 48.63 56.27 表 7的数据显示,中国译者库在英语译文中使用的被动语态比例低于原创库,且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非常大的显著性(χ2=12.93, p < 0.00001)。这说明在汉英翻译中,汉语源语对中国译者英语译文的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该现象当属源语渗透效应,即“在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时候,译文中有可能存在以源语为导向的趋势”[27]。由于汉语被动句常带有消极语用意义,在早期大多用以描述不好的事件[28]。而且中国人讲究“事在人为”,动作和行为必须是由人做的。除意义限制,被动语态的使用也受到形式上的限制,有些句子施事者难以说出,因此,汉语的思维习惯常常规避被动语态。而研究表明,中国译者在英译过程中也并未遵循译入语的规范超用被动句,而是选择保留源语的特点,少用“不幸语态”,符合母语为汉语使用者的语言操作习惯。
在考察句法层面的过程中,发现中国译者库的译文同时存在“规范化”与“源语渗透效应”两种翻译共性。这与Teich[24]在研究英德互译的译文特征时得出的结论相得益彰。Teich发现英德这两种语言的译语都存在不同于其相应母语文本的语言特征,均有规范化与源语渗透效应并存的趋势。
三. 结语
本研究基于自建的中国译者英译文本语料库以及英语原创小说语料库,分别从词汇和句法层面分析了中国译者英译本的翻译共性特征,研究结果如下:
在词汇层面上:(1) 中国译者库的词汇范围略低于英语原创小说语料库,这个结果与Laviosa的“简化”假说一致;(2) 中国译者库的词汇密度高于英文原创小说库,这个结果与Laviosa的假说相左,反映了翻译文本的“范化”的特征;(3) 中国译者库表头高频词的数目明显低于原创库,这个结果不符合Laviosa的结论,体现出中国译者灵活驾驭词汇的能力;(4) 在对前10位高频词的研究中,发现译文还呈现“显化”特征,并且中国译者有更接近汉语源语的词汇操作习惯。
在句法层面上:(1) 中国译者库的平均句长高于原创库,这个结果有悖于Laviosa的假说,呈“显化”特征;(2) “say”和“tell”后接that或者省略的统计情况显示两库并无显著差异,这个结果与Olohan的检验结果相悖,中国译者呈现“规范化”特征;(3) 中国译者库的被动语态使用比例低于原创库,这个结果再次体现了“源语渗透效应”的趋势。
-
表 1 语料情况统计
语料库 中国译者库 原创库 形符(token) 254, 266 1, 186, 084 类符(type) 12, 787 31, 867 标准化类符形符比(STTR) 42.94 43.22 表 2 两库实义词数量以及卡方检验
中国译者库 原创库 卡方检验值 名词 58841 260062 χ2=113.590,p < 0.0001 副词 24165 92290 χ2=703.654,p < 0.0001 形容词 14882 85986 χ2=549.492,p < 0.0001 动词 33930 156714 χ2=2.407,p>0.05 实义词总数 131818 595052 χ2=76.606,p < 0.0001 表 3 前30、40和50位高频词条统计
中国译者库(%) 原创库(%) 对数似然比检验 前30 34.25 38.05 LL=820.15,p < 0.01 前40 37.69 41.77 LL=845.90,p < 0.01 前50 40.56 44.61 LL=769.73,p < 0.01 表 4 两个语料库词表中前10个高频词的统计
中国译者库 原创库 1 THE 12, 093 THE 59, 768 2 AND 7, 713 AND 36, 962 3 TO 6, 749 TO 32, 852 4 A 5, 899 OF 31, 384 5 OF 5, 346 A 26, 107 6 HE 4, 065 I 22, 508 7 IN 3, 881 IN 19, 757 8 HIS 3, 421 HE 18, 128 9 WAS 3, 223 WAS 16, 044 10 YOU 2, 353 THAT 15, 778 表 5 两个语料库平均句长的统计和比较
语料库 中国译者库 原创库 总句数 15588 75190 平均句长 16.31 15.76 句长标准差 11.45 14.26 表 6 say和tell后接that情况
转述性动词 中国译者库 原创库 that omission that omission say 14 16 60 60 said 31 24 72 11 says 4 15 13 17 saying 7 2 29 13 tell 4 0 29 48 told 14 6 78 84 tells 0 1 0 3 telling 2 4 3 5 Total(%) 76(0.53) 68(0.47) 284(0.54) 241(0.46) 表 7 两个语料库中被动语态的使用情况统计
中国译者库 原创库 被动语态句数 758 4231 总句数 15588 75190 百分比(%) 48.63 56.27 -
[1] 肖忠华. 英汉翻译中的汉语译文语料库研究[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 [2] Baker, M. Corpus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Implication and Applications[C]// B. Maker, G. Francis & E. Tognini-Bonelli. Text and Technology: In Honour of John Sinclair. Philadelphia & Ame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3. 233-253.
[3] Mauranen, A. Universal tendencies intranslation[C]//M. Rogers & G. Anderman. Incorporating Corpora: The Linguist and the Translator.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7. 32-48.
[4] Aijmer, K. The meaning and functions of the Swedish discourse marker alltså—Evidence from translation corpora[J]. Catal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2007, (6): 31-59.
[5] 戴光荣, 肖忠华. 译文中"源语渗透效应"研究——基于语料库的英译汉被动句研究[J]. 翻译季刊, 2011(62): 85-108. [6] 缪佳, 邵斌. 基于语料库的英语译文语言特征与翻译共性研究——以余华小说《兄弟》英译本为个案[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4, 21(1): 43-49. doi: 10.3969/j.issn.1008-665X.2014.01.008 [7] Chesterman, A. Beyond the Particular[C]//Mauranen, A. & P. Kujamäki. Translation Universals: Do They Exist?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4. 33-60.
[8] Baker, M. 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n Overview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 Target, 1995 (7): 223-243.
[9] 刘泽权. 《红楼梦》中英文语料库的创建及应用研究[M].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0. [10] 高博, 陈建生.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古典诗词译本中的翻译共性研究——以诗经英译本为案例[J]. 外国语言文学, 2011 (4): 257-262. doi: 10.3969/j.issn.1672-4720.2011.04.007 [11] 候羽, 刘泽权, 刘鼎甲. 基于语料库的葛浩文译者风格分析——以莫言小说英译本为例[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4 (2): 72-78. [12] 冯庆华. 母语文化下的译者风格[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13] 王凤霞. 从许渊冲诗歌翻译看文化转基因的再现——以许渊冲先生所译《游东田》为例[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1). [14] 严晓江. 文化翻译观下的《楚辞》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孙大雨《屈原诗选英译》为例[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6). [15] Milizia, D. keywords and phrases in political speeches[C]//Bondi M. and Scott M. Keyness in Texts. Philadelphia & Ame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10: 127-145.
[16] Laviosa, S. Core patterns of lexical use in a comparable corpus of English narrative prose[J]. Meta, 1998 (4): 43-47.
[17]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18] Baker, M.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challenges that lie ahead[C]//H. Somers. Terminology, LSP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in Language Engineering in Honour of Juan C. Sager,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6.175-186.
[19] 秦洪武, 王克非. 基于对应语料库的英译汉语言特征分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9 (2) : 131-136. [20] 黄立波. 基于汉英/英汉平行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研究[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21] Baleghizadeh, S. & A. Sharifi. Explicitation of Implicit Logical Links in Persian-English Translation[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2010(2): 57-65.
[22] Olohan, M. & M. Baker. Reporting that in Translated English: Evidence for Subliminal Processes of Explicitation?[J]. 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2000(2): 141-158.
[23] Olohan, M. How frequent are the contractions[J]. Target, 2003 (1): 59-89.
[24] Olohan, M. Introducing 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M].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25] Olohan, M. Spelling out the optionals in translation: A corpus study[J]. UCREL Technical Papers, 2001(13): 423-32.
[26] 肖忠华, 戴光荣. 语料库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中国英语学习者被动句式习得个案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4) : 1-12. [27] Teich, E. Corpus-Linguistic Variation in System and Text: A Methodology for the Investigations of Translations and Comparable Texts[M].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2003.
[28] 熊仲儒. 汉语被动句句法结构分析[J]. 当代语言学, 2003 (3): 206-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