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模因在汉语网络语言中的复制与传播
On English Memes'Replication and Transmission in Chinese Cyberlanguage
-
摘要: 网络语言的研究越来越重要,其中,产生于网络环境中的特殊表达方式被频繁地模仿和使用。这种复制与传播和模因论的文化复制机理相似。在汉语的网络语言中,有一部分是通过模仿与复制英语而来,即英语模因。从模因的类型来说,英语模因类型丰富,主要有同义同形、同义异形基因型模因,多为强势、简单模因;也有同构异义表现型模因,能与新的语境结合形成模因复合体。同时,由于英语模因的经济性、隐晦性、时髦性,英语模因得以反复被复制与模仿到汉语网络语言中来。Abstract: The cyberlanguage-related studies has been gaining more importance, in which some unique English expressions are replicated and transmitted into the Chinese cyberlanguage. Its development resembles the ideas in Memetics. There are some English memes in the Chinese cyberlanguage, including both the genotype and phenotype memes. As for the genotype memes, they are generally simple and strong memes, and while the phenotype memes are rather strong and usually form new memeplexes. The reasons for their popularity are that they are convenient, obscure and fashionable.
-
Keywords:
- memetics /
- English meme /
- cyberlanguage
-
网络语言已不是陌生的话题,电子科技的传播、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及越来越广阔的网络社区,使得其在语言学界受到关注。由于其使用者就是存活在现实生活中的自然人,而同时语言的使用空间局限在网络虚拟媒体中,网络语言就不得不被定义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广义的网络语言泛指在网络传播中所应用或触及到的一切语言,而狭义的网络语言一般指CMC(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交际,即网民在网络社区(如:网上聊天室、BBS、QQ、MSN等)进行交际所使用的专门用语和符号,如:美眉、菜鸟、顶、酱紫、886等。”[1]而本文将着重探讨狭义的网络语言,即在语言社区中使用的专门用语与符号。
网络语言充斥着各种异于寻常、甚至是违背汉语语法的表达方式,但正是这些奇怪的表达方式却能在网络社区中起到了很好的交际作用。其中,很多网络语言是由英语而来,它们的构成方式各不相同、类型也各异,要解释这些英语在汉语网络语言中的复制与传播,模因理论提供了很好的视角。
一. 模因论与网络语言
模因的概念最初是由英国科普作家道金斯于1976提出,他认为除了生物意义上的基因遗传,在人类社会中文化也能以相同的方式传播,那就是meme(觅因,后译为模因)[2]。随后布莱克曼确立并完善了模因论(Memetics),强调“模仿是文化复制的核心”[3]。何自然等学者将此理论引入国内,并结合模因论对汉语的特点做了相应的应用研究。
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方式可分为两种:“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4]。其中,基因型的复制与传播传递相同的内容,分为直接或间接两种方式[4]。直接地传递相同信息的基因型为同义同形基因型,表现为直用原文。例如很多年轻人见面时以“hello,好久不见”开场,这里“hello”就是直接使用英语模因,属于照搬。而以异形的方式传递同样的信息则为同义异形基因型,再见时不仅可以说“再会”,也可以说“bye bye”,使用英语模因表达同样的意义。同时,表现型并不关注信息内容,而是结构与形式,分为同音异义、同型联想与同构异义横向嫁接三种[4]。同音异义沿用原来的结构,换去同音的字以表达新的意义,例如,“霉(美)女”。同型联想是指在不同的语境下,产生不同的意义,现代的“白骨精”不再是妖怪,而是“白领、骨干、精英女性”的代名词。同构异义则表现在保留结构的基础上替换词语,中央电视台录制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受到广大观众好评,同时也衍生了“舌尖上的新疆”等同样结构的新表达式。
模因从不同角度出发,可以分为强势模因与弱势模因,还可分为简单模因与模因复合体(memeplexes)。强势模因与弱势模因存在一种竞争关系,当其在模仿、复制与传播的过程中,人们渐渐倾向使用其中一种模因,而摒弃另一种,最终导致后者灭亡,它们分别是强势模因与弱势模因[5]。美国苹果公司发行的“iphone”,原本应译为“苹果手机”,但人们更多直接使用英语原文,而不选择使用汉语“苹果手机”。在这对词语中,“iphone”是强势模因,而“苹果手机”则为弱势模因,其使用的人群和场合都受到限制。模因还可分为简单模因和模因复合体。简单模因,顾名思义指单个模因,而“模因复合体就是相互结合在一起而能够同时被复制的一组模因”[6]。在新语境中,模因可能在模仿与复制的过程中产生新意义,也形成新的语言组合,即模因复合体。新模因复合体就像基因突变一般,体现了语言模因的进化[7]。我们熟知的“被XX”体就是典型例子,原本只是“被就业”,后来这种“在当事人不知情的前提下,遭遇了无可奈何的事件”的语言色彩与新语境结合,就有了“被离婚”、“被犯罪”等啼笑皆非的新词新语了。因此,“被”结构能与很多词形成新的模因复合体,而不是简单模因了。
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网络语言的研究不少,其中吴燕琼从词汇、语音、语义三个方面阐述了网络语言变异的模因解读[8];梅翠平则对中、英文网络词语的模因作了比较,指出它们都通过词缀法、合成法等方式来实现模因的复制与传播[9]。张云辉在《网络语言语法与语用研究》一书中也专门用了一章讨论网络语言中的模因,主要涉及包括词汇、句子等各种层面上的模因复制与传播[10]。总的来说,她们主要讨论了模因论视角下网络语言的变异问题,并对此进行分析与解读。但是这些都未能关注与解释网络语言中的英语模因现象。
二. 英语模因在网络语言中的复制与传播
网络语言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语言模因,其中不乏英语模因在其中的传播。这里的英语模因并不包括网络环境中常见的“LZ”(楼主)、“FB”(腐败)等字母词,因为它们都由拼音的声母而来,与英语毫无关联。英语模因的表现方式多样,包括了基因型与表现型两种类型的模因。
一 基因型英语模因
基因型的英语模因也分为两类,即同义同形与同义异形基因型模因。同义同形基因型英语模因很好理解,就是直接将英语词语、句子用在汉语的使用环境中。这类英语模因在广义的网络语言中非常常见,甚至也出现在报刊杂志中,它们大多为英语缩略词,例如“MBA”(全称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译为“工商管理硕士”)、“WTO”(全称World Trade Organization,译为“国际贸易组织”)、“GF”(全称为girlfriend,译为“女朋友”)等,它们意思不变,只是由于简便与省事,常被用于汉语语境的交际中。但是,在狭义的网络语言中,如论坛、微博中,也常有“RIP”、“OMG”、“WTF”等表达式。“RIP”是英语“rest in peace”的缩写,多用于表示惋惜悼念之情。每当天灾人祸发生之际,人们在论坛或社交网站中用RIP(或R.I.P.)来表达这种情感,希望逝者可以安息。而“OMG”和“WTF”分别为“oh my god”和“what the fuck”的缩略形式,通常传达说话者的强烈情感,表示不可思议、难以置信的情绪,多被年轻的网友使用。除此之外,也有一些被直接照搬的英语模因,如“surface”(微软公司发售的一款便携电脑)、“iPad”(苹果公司发售的一款平板电脑)等商品名称;还有一些比较消极隐晦、汉语表达过于强烈的词汇,网友也选择使用英语模因,例如ex、shit、damn it等。总的来说,同义同形的基因型英语模因总体属于照搬原文,以同样的形式传递同样的信息内容。所以,这类英语模因较之它们的汉语翻译来说,是一种强势模因。人们更愿意使用“WTO”和“RIP”,而非汉语“国际贸易组织”和“愿您安息”。同时,这些表达式都相对固定,不会与新语境产生新意义,所以,它们都是简单模因,无法形成模因复合体。
同义异形基因型的英语模因在汉语中则极其常见,即英语翻译成对应的汉语。一方面,在宽泛的网络环境中有“电子商务”(electrotonic commerce)、“黑客”(hacker)等名词,也有“虎妈”这种新词汇。“虎妈”原指美国华裔蔡美儿,她身为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对子女教育非常严苛,并著有“Battle Hymn of Tiger Mother”一书,在美国引起热议。此书后被译成《虎妈战歌》,而以她为代表的严厉母亲则被称为“虎妈”;此词在网络上受到追捧,并且成功模仿与复制出另一词汇“狼爸”。另一方面,在狭义的网络社区中,出现了非常有趣的词语。“马克”不是“马克·吐温”的名字,而是一种标记,表示说话人或网友在网站论坛中浏览至此,起到了书签的作用,使其下次能够更快找到此处;后来也引申为“先标记下来,以后有空再看”的意思。“马克”直接使用mark的音标,传达了“mark”这个英文单词“标识”的意思,属于一种同义异形的基因型英语模因。同样,还有“米兔(me too)”等诙谐的表达式。这类英语模因自然是一种强势模因,在网络论坛中,“马克”表示标识的意思就比“马克”指代人名的意义更为强势。而同义异形的基因型英语模因也与同义同形的一样,属于简单模因,它们结构较为封闭,表达的意义更为单一,以至于无法与新语境结合产生新的模因复合体。
二 表现型英语模因
英语模因由于受到字母系统的限制,与汉语的象形文字无法协调,所以没有同音异义和同型联想两种表现型模因。只有同构异义表现型英语模因在汉语网络语言中大放异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英语的屈折形式可以通过“s”、“ed”等表示语法意义,这样的结构被复制到汉语中,产生了特殊的网络语言。“JMs”(或jms、JMS)、“哭ing”、“天涯er”都是此类结构的横向嫁接。“JM”取自“姐妹”的声母字母,加上“s”表示复数意义,意为“姐妹们”;“哭”加上表进行时的“ing”,意为“正在哭”;而“天涯er”则表示“(上)天涯的网友”,这些都是汉语与英语屈折形式的结合。此外,还有英语模因与新语境产生新的模因复合体的类型。“江南style”本是韩国艺人鸟叔创作的表演形式,广受欢迎,后来在“辽宁舰”成功起降舰载机后,指挥员的指挥手势引起网友兴趣,为其取名“航母style”并纷纷模仿。它是复制了“江南style”的结构,产生了新意义,模仿出“航母style”一词。明显看出,这类表现型英语模因与其它词素的结合能力很强,有类似与英语语法的复数“s”的结构,也有能与英语单词“style”结合的新词组,所以它们都能在新语境中形成模因复合体,产生新意义。但是不同于基因型英语模因,同构异义表现型模因更多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更加新颖的表达方式,并不存在非常明显的强势关系。
2.网上还出现一种“中英日诗词”或“中英穿越体”,即前半句为中国诗词,后半句接上英文。例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Hey,how do you do”。由于这种形式诙谐并极具创作性,网友们纷纷开始模仿这种结构,出现诸如“问君能有几多愁,as a boy without a girl.”、“感时花溅泪,Changes are never too late.”等创作;更有甚者还将这种形式用于汉语与日语之间,模仿并创造出“遥知兄弟登高处,よし、オレも行く!”、“知否?知否?知らないよ”等同样结构的句子。这类特殊的表现型模因并不能称得上强势模因,它们的复制与模仿更多类似于文字游戏,也是同样结构的横向再创造。在网络环境中,这种再创造层出不穷,一是由于新形式的诙谐有趣,二是因为在网络环境中,人们没有阻碍,能够参与到集体游戏中。从这个层面看,表现型模因也能和新语境产生新意义,形成模因复合体。但它时效性较短,一般只在一段时间内风靡网络,随后被遗忘。它们曾是强势模因,但慢慢会变成弱势模因并最终消亡。
三. 英语模因在网络语言中复制与传播的原因
英语模因在汉语网络语言中的复制与传播非常普遍,类型涉及同义同形、同义异形基因型英语模因,还包括同构异义表现型模因。为何大量的英语模因能够被复制与传播如此迅速?为何英语模因在网络语言中如此流行?
一 英语模因的经济性
语言的经济原则在语音等方面也得到体现,而在网络环境的交际中,人们也倾向于选用更简便、更高效的语言表达方式。“NBA”就比“美国篮球职业联赛”更为简短;同样,在提到“工商管理硕士”的时候,若只是敲打键盘,打出“MBA”三个字母,自然是省时省力。所以,同义同形英语模因不仅在网络环境中经常看到,在人们的日常会话中也普遍存在。以至于后来新闻媒体不得使用字母等外来语言,以便净化汉语语言。此外,语言的经济性在同义异形基因型英语模因中也可得到体现。当网民正在哭时,打出来的是“哭ing”,若哭过了就用“哭ed”,都使用了英语中的曲折用法;在帖子中称“姐妹们”、“姑娘们”、“们”也用英语中表达复数的“s”来代替,节省了时间与精力。利用英语语法意义来简化汉语网络语言,体现了语言的经济原则。由于表达方式的便捷性,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它们,使它们成为强势模因。
二 英语模因的隐晦性
众所周知,当说话者在表达难以启齿或较为粗俗的意义时,经常选择不使用母语而转向使用其它语言。中国人比较内敛与害羞,所以在选择向爱人表白时不说“我爱你”,而说“I love you”;在介绍自己对象时,也会选择说“boyfriend/girlfriend”;同样地,当要表达比较尴尬的事情时也是如此,前女友、前男友经常被英语“ex”代替,旨在降低意义带来的冲击,所以“die”和“rape”等负面意义的词汇经常会被使用,而非汉语的“死亡”与“强暴”。其中特别是粗俗的咒骂性语言更加高频地被同义异形英语模因所代替,典型的例子有“OMG”或“Oh my god”。在网络环境中,“OMG”、“WTF(what the fuck)”、“shit”这类表示强烈情绪的词语,常常用来表达网友的感情。总的来说,在表达隐晦或者粗俗的语言时,网友倾向使用英语代替,也使这类英语模因成为一种强势模因。
三 英语模因的时髦性
人们常常在网络环境中使用英语模因,其中也是因为英语模因被复制与传播到汉语网络语言中后异常诙谐有趣,加上网友们的从众心理,正好促成了这些英语模因从一个大脑到另一个大脑的复制过程。“江南style”本是韩国艺人的表演,由于其搞笑有特点很快被中国观众接受,甚至到处有人学跳此舞蹈或提及此词语。一旦“style”与新语境结合产生新的模因复合体,就出现了“航母style”等等中英复合体,瞬间走红网络世界。“中英诗词体”的流行也是如此,人们觉得这类再创造诙谐风趣,纷纷模仿,也再创造出同样结构的中英混合体,实现了英语模因的复制与传播。这种时髦性体现为一时的网络现象,在某一段时期里,网友都倾向于模仿与复制相同的结构,并且进行再创造,形成新的模因复合体。但是当这段时期过去,它们将归于沉寂,渐渐变成了弱势模因,最终被时代所淘汰。
四. 结语
英语模因在汉语的网络语言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其中有沿用原文的同义同形基因型模因,也有使用汉语翻译的同义异形基因型模因,它们大多属于强势模因与简单模因;同时,还有同构异义表现型英语模因,这类模因在复制与传播中保留了结构,实现了横向嫁接,与新语境形成新的模因结合体,属于较为强势的模因。但由于英语的局限性限制了英语模因在汉语网络语言中的模仿与复制,网络语言中的模因现象还很复杂,要求我们今后进行更加广泛与深入地研究。
-
[1] 吴燕琼. 网络语言变异的模因解读[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9(3): 75-78. doi: 10.3969/j.issn.1672-0962.2009.03.017 [2] 道金斯. 自私的基因[M]. 卢允中, 张岱云, 陈复加, 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2. [3] 周雪. 基于模因论的大学英语模仿写作教学实证研究[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2): 59-62. doi: 10.3969/j.issn.1672-8505.2012.02.010 [4] 何自然. 语言中的模因[J]. 语言科学, 2005(6): 54-64. doi: 10.3969/j.issn.1671-9484.2005.06.006 [5] 谢朝群, 何自然. 语言模因说略[J]. 现代外语, 2007(1): 30-39. doi: 10.3969/j.issn.1003-6105.2007.01.004 [6] 陈琳霞, 何自然. 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2006(2): 108-114. [7] 黄跃进. 模仿抑或创新——语言模因的模仿认知运行机制研究[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2): 106-109. [8] 吴燕琼. 网络语言变异的模因解读[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9(3): 75-78. doi: 10.3969/j.issn.1672-0962.2009.03.017 [9] 梅翠平. 中英文网络词语的模因比较[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2(9): 57-61. [10] 张云辉. 网络语言语法与语用研究[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2010.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57
- HTML全文浏览量: 429
- PDF下载量: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