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小传统与中国本土心理学的新生
On Local Tradition and the New life of Chinese Indigenous Psychology
-
摘要: 文化传统的择取,看似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然而却关涉到本土心理学的生命力,是关涉到中国本土心理学如何发展的一个元理论问题。以往中国的本土心理学,一方面过于注重文化大传统的研究定向,忽视了本土心理学与现实民众的心理契合问题;另一方面,虽然也曾关注文化小传统层面,但是却对文化小传统与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关系缺乏明确的理论自觉。然而问题是,惟有自觉地进行文化小传统的研究定向,进行细致的、多样化的心理资源挖掘才有望实现中国本土心理学的新生。Abstract: The orientation of cultural tradition seems to be of little importance. But it is actually related to the vitality of indigenous psychology. Simultaneously it also is related to how to develop Chinese indigenous psychology. Previous researchers either paid too much attention to national tradition studies, not concerning much with the trivial/local tradition studies, with no definite theoretical consciousnes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indigenous psychology and trivial/local tradition. However, only if Chinese indigenous psychology has definite consciousness about the trivial/local tradition, can the new life of Chinese indigenous psychology be born.
-
Keywords:
- local tradition /
- national tradition of China /
- indigenous psychology /
- new life
-
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发展是一个由萌动走向自觉的过程,它起于学术实践主体性的自我追求。为了实现自身的学术实践主体性,中国本土心理学就必须凸出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的心理与西方的差异。这就使许多本土心理学研究者一开始就特别注重中国文化大传统向度的资源挖掘与选取,使得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具有明确的文化大传统的理论定向。期间,虽然也有港台学者及部分大陆学者进行过文化小传统中民众心理观念的考察,但此类考察却未能形成研究的连贯性,未能形成理论自觉。要想真正实现中国本土心理学的新发展,就必须自觉地进行文化小传统的研究定向,以文化小传统中民众真实心理观念的揭示来实现中国本土心理学的新生。
一. 文化大传统及文化小传统的相关理论概述
“文化大传统”与“文化小传统”是1956年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提出的一对概念。它们为文明结构的分析提供了独到的价值。
一 文化大传统、小传统的内涵及二者的关系
在《乡民社会与文化:一位人类学家对文明之研究》一书中,雷德菲尔德提出了“大传统”和“小传统”这两个概念。其中,“大传统代表着文明或国家权力、由城镇的知识阶级所掌控的书写的文化传统;小传统则指代表乡村的,由乡民通过口传方式传承的俗民文化传统”[1]。在雷德菲尔德看来,所有的文明社会内部都存在着这样的划分:“在一个文明之中,存在有思想的少数人的大传统,也存在不用思考的多数人的小传统。大传统是在学校和神庙中培养出来的,小传统则在其自身中运作,并在无文字的俗民之村社生活中得以延续。”[2]
“文化大传统”由于是一个文明中少数人的内省传统,它通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掌握了书写历史的权力与主导话语。它以国家制度、社会规范、意识形态宣传、上层社会的礼俗等形态存在。由于它掌握文字书写技术,承担教化使命,并与国家政权紧密结合,所以是社会上层阶级主导的文化,可推广传播,并具有目的指向性。它大致相当于上层文化、精英文化或雅文化。“文化小传统”则是指非内省的多数人的传统,它存在于那些很少掌握书写文化,存在于只能口耳相传的村民社会之中。小传统是乡民社会中未曾掌握书写文化的民众经由生活传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它更接近实践层面,具有形成的自然性、影响源头的多重性、影响发生的非目的性等特点,它相当于过去民间的世俗文化、常识文化或大众文化。
文化大传统与文化小传统都有着复杂的、具体的联系与互动。首先,从二者产生的先后顺序看,小传统在先,大传统在后,小传统是大传统形成的“基础、背景和历史土壤”[3]。“大传统是从小传统中逐渐提炼出来的,后者是前者的源头活水,大传统最后又必然回到民间”①。其次,大传统是对小传统的升华与提升。大传统通过自身的政治强势、权威与影响力对小传统进行有意识的规范、渗透、提升与改造,大传统对小传统起着导向作用。再次,大传统与小传统还存在着相脱节、冲突、背离的一面。由于文化大传统与国家政权及社会上层紧密相连,因而往往过于强调理想性、规范性,并不能如实地反映小传统的世俗生活。最后,文化大传统的长期熏陶还会深深地影响文化小传统的生活样式与价值理念。以中国的儒家为例,它所强调的价值理念多达到了化民成俗、化民入德的效果,构成了两千余年来中国农业社会、乡土社会民众礼俗生活的常轨。
二 中国的文化大传统与文化小传统
同任何民族国家一样,中国文化中同样有着它的大传统与小传统。“文化大传统”与“文化小传统”在古代与当代却又不同,必须明确地加以区分。
1 中国古代的文化大传统与文化小传统
中国古代的文化大传统可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理解。从狭义上讲,中国古代的文化大传统主要是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经由国家政权支持并推行的一套价值规范、制度学说、人之理想等。就传统的历时性维度而言,中国古代的文化大传统还包括由儒家推行并倡导的一套教化思想、价值理念、王道学说等。从广义上讲,中国古代的文化大传统还包括了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切对整个中华文明及传统中国人影响很深的文字性理论、学说等。古代的道家思想、中国化的佛教学说等亦应属于文化大传统。中国古代的文化小传统,则主要是指中国民众在长时间的生活历程与代际传承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总和。具体包括:(1)世俗生活遵循的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2)具有高度普及程度的一般社会知识和技术;(3)世俗实践层面的交际方式与思维方式;(4)世俗所普遍认同的一般信仰系统、价值系统,包括世俗化的佛教信仰、道教信仰以及鬼神崇拜、占卜算卦等[3]。
古代文化大传统是传统社会的主流价值,代表着当时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规定并叙述着中华文明的历史。古代的文化小传统则维系着世俗社会民众的精神认知,形成比较稳固的日常礼俗及生活观念,其特点是缺乏理想性、批判性、超越性。古代的文化大传统通过化德入俗的方式成功地实现了对文化小传统的引领;古代的文化小传统作为民众积久形成的礼俗生活形态反映,很大程度上正是消化吸收了文化大传统的结果。
2 当代中国的文化大传统与文化小传统
依照雷德菲尔德的理论,文化大传统是那些掌握书写系统、文化传播系统并与政权紧密结合的少数人所创造并支撑的文化。按照这种理解,当代中国的文化大传统与古代的文化大传统之间自然存在着较大差异。当代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及实践的主导,因此自然有别于古代儒家及王者所提倡的那套伦常系统,此点自不待言。
当代中国的文化小传统,主要应指未能与政权或上层社会结合,并非统治阶层有意倡导的文化。它主要指市民阶层、乡村民众阶层在日常生活中所继承的日常生活观念、民众礼俗传统以及自然生活方式,是这两个阶层在日常生活中所侵染、形成的文化观念的总称。在这个意义上,当代的文化小传统比较类似于“通俗文化”的理解,但其中还包含了市民阶层的文化观念。在现代性条件下,当代的文化小传统相较于古代也发生了诸多变化,但当代中国的文化小传统依然传承了古代文化小传统的许多元素,古代的文化小传统如风俗习惯、神秘信仰及部分道德观念等多被保留下来。当代文化小传统中的民俗习惯、常识观念、潜在理念都是古代文化小传统的遗存,反映了古代文化小传统的影响力。
二. 文化大传统及文化小传统之于中国本土心理学的价值分析
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发展需要充分挖掘、梳理并诠释文化大传统及文化小传统中所蕴涵的心理资源。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文化大传统还是文化小传统都对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发展有着特殊意义。在阐述两种文化传统的本土心理学价值之前,首先需对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定向的文化大传统和文化小传统加以界定。
一 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定向的文化大传统与文化小传统
本文的“文化大传统”与“文化小传统”意在服务于中国本土心理学的研究主题,自然不同于上文的简单分类。本文所采纳的“文化大传统”主要侧重于中国“古代的文化大传统”,而采纳的“文化小传统”则主要侧重于中国“当代的文化小传统”,这是本文所要特意强调的。其中,对“古代文化大传统”的考察主要侧重于古代文献典籍中的心理思想,挖掘其中可能对中国人的心理产生影响的观念源头;而“当代文化小传统”则主要考察其与古代文化大传统、小传统的传承性,考察经由古代而来的观念遗存,同时也注重考察当代文化小传统中产生的时代性的新异因素。
在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古代的思想资源与当代活的心理考察一直就是研究的重点。一方面本土心理学注重考察古典文献典籍中的心理学思想,如儒家、道家、佛家的心理学思想。这类研究属于典型的对中国古代文化大传统中心理资源的挖掘与找寻。另一方面,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还注重考察诸如人情、面子、关系、鬼神观念、迷信心理等主题,这些都属于典型的文化小传统中的心理观念。而且,对于文化小传统中心理观念的考察,应是面向当代中国文化小传统的,其着意点就是要研究当下中国人的活的心理。当然,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对古代文化小传统中蕴涵的观念进行溯源,以印证它对当代中国文化小传统中心理观念的源头支撑,但最终其侧重点还应立于当代。因此,当前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中的“文化传统”应当是中国古代的文化大传统和当代中国的文化小传统。
二 文化大传统的本土心理学价值分析
文化大传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的命脉。文化大传统中蕴含的社会思想、哲学思想、文化思想、心理思想是人类文明类型的独特体现。一种文化或文明不同于其他文明之处,根本上需从其文化大传统中体现。因此,对于一种文明的探究首先需从其文化大传统中找寻。恰恰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大传统为中国本土心理学的思想观念挖掘与找寻提供了独到的价值。
作为古代文化大传统承载介质的典籍文献,是挖掘并获取中国本土心理学思想的最佳来源。文化大传统为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两个方面的经典价值:第一,它为中国本土心理学的传统心理思想找寻与整理提供了最佳资料来源;第二,它为中国本土心理学提供了最持久的、根本性的精神动力与内在灵魂。中国本土心理学中的许多观念分析、文化溯源、现象解释以及最终学说体系的建构,在根本上都需从文化大传统中找寻。因此,可以说文化大传统起到了本土心理思想找寻以及学科确立的根蒂性、灵魂性的作用,它从根本上确保了中国文化中蕴含的心理思想不同于西方或其他文化中的心理思想,成为后继者致力于本土心理学研究的信念所在。
中国本土心理学作为追求自身文化价值实现的研究诉求,一开始就是以文化大传统为关注对象的。改革开放以来,大陆的心理学研究百废待兴。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大传统中的心理思想研究从一开始就受到特别的关注。潘菽、高觉敷等老一辈心理学家等均高度重视“中国”心理学的研究,组织国内多位学者编著了中国第一本《中国心理学史》(1985)教材,标志着“中国心理学史”作为一门学科的正式确立。随后,又有燕国材、杨鑫辉等先生编著出版了一系列相关书籍,大大丰富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的心理思想的认识。这些研究成果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燕国材先生的《先秦心理思想研究》、《汉魏六朝心理思想研究》、《唐宋心理思想研究》、《明清心理思想研究》以及《中国心理学史资料选编》(四卷本),此后还出版了《中国心理学史》、《心理学思想史》(中国卷)。杨鑫辉先生在此方面也做了不少努力,先后出版的著作有《中国心理学史研究》、《中国心理学思想史》、《心理学通史》(第1卷)、《中国心理学史论》。此外,汪凤炎的《中国心理学思想史》和《中国心理学史新编》也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以上这些成果充分说明了中国本土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对文化大传统视角的侧重,突出了文化大传统在中国本土心理学自我确立过程中的关键意义。究其质言之,文化大传统是中华文化在世界上得以自我确立的关键,曾在几千年的历程中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与生活实践,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的依据。它对于中国本土心理学挖掘、阐释出具有珍贵历史意义和思想意义的心理思想资源,丰富世人对中国古代心理思想的理解具有关键意义。
三 文化小传统的本土心理学价值分析
文化小传统乃是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心理观念传承,它无疑最接近于民众的心理与行为的实际。文化小传统是经由文化大传统的影响并结合民众自身的生活传统而形成的,它是民众现实生活的真实体现,有着绵延恒久的生命力,其文化生命力亦是最强的。它理应是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最看重的一个路向,也是未来中国本土心理学得以发展的根本所在。
文化小传统视角的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心理学本土化运动中就有着鲜明的体现。具体表现为一些港台学者如杨国枢、黄光国、杨中芳等发起的由两岸三地学者共同开展的人情、面子、关系、孝道、神鬼、报等观念的心理学研究。只不过当时的研究虽侧重于民俗方面,但尚缺乏文化小传统的自觉理论定向。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人情、面子、权力、孝道、鬼神、自我等方面的研究,对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扩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扩大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的影响力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以人情与面子研究为例,这两个主题虽然并非中国文化大传统所倡导,但却是对中国人日常生活影响最大的两个心理向度。在人情与面子研究方面最杰出的无疑当属翟学伟教授。翟教授的《中国人的脸面观》、《中国人的关系原理》、《关系与中国社会》等著作成为当代本土心理学研究的经典,提供了对当今中国人心理最独到的本土性揭示与阐发。
三. 文化小传统的择取与中国本土心理学未来发展的新生
文章以“文化小传统与中国本土心理学的新生”为题绝非标新立异,而是基于古代的文化大传统在当代中国影响力衰微的现实。
一 “逝去”的古代文化大传统
在当代中国,许多传统社会倡导的文化观念均遭到重大冲击,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开始碎片化,因此可以命之为“逝去的古代文化大传统”。此种逝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意识形态层面。在当代,古代的封建王道学说、儒家观念不再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标榜的正统,现代中国的意识形态已迥然不同于以往的传统社会。其次,在社会形态方面,当代中国正处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知识社会的交叉点。在现时代,以往称谓中国的“农业社会”、“乡土社会”等名词已很难表征当代社会的特点。传统乡土社会的很多价值观念及文化特征也慢慢地远离现代人的生活。再次,在教育层面,四书五经之类的经典已不再作为教育的正统,儒家及文化大传统中的许多思想已很少在现代体制化的教育中进行系统的传播。
就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而言,经济全球化对现代价值观念的冲击,以及商业社会、信息社会、消费社会无所不在地构筑起的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都松动着中国人传统价值观念的土壤。这使得中国古代的文化大传统与当今人们的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使得它仅仅成为少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分析考察的对象,再也不是以往政权阶层一味地向底层社会灌输的价值理念。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得不说中国古代的文化大传统正在“逝去”——虽然这种“逝去”并非消失②。
二 文化小传统之于中国本土心理学发展的关键意义
此处论证文化小传统之于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关键意义,主要是基于这样一种最基本的理论认识:即中国本土心理学作为对中国本土的心理研究,其所欲呈现的到底是活着的心理,还是逝去了的心理观念?中国本土心理学到底是仅仅挖掘传统的与民众现实生活无关的心理思想资源,还是要揭示并阐释当下中国人的真实心理?不厘清这些根本问题,则无法转入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的正途。这里所要追问的关键问题是:文化大传统中的思想与现代中国人生活的关联度到底有多大?文化大传统中的思想对于当下中国人的心理影响到底还有多少?如果影响度与关联度甚微、甚小,那么,中国本土心理学的生命力也就成了问题。如前所述,中国古代的文化大传统代表了一种逝去的观念及教化体系,而且它对现实民众的心理缺乏足够的解释力。因此,若想真正地解释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最应选取与挖掘的恰恰应是文化小传统的向度。而问题是,20世纪80年代所开启的对于文化小传统中心理资源的挖掘与阐释,只反映了文化小传统的某些侧面与维度,并非心理学文化小传统研究的全部。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中的人情、面子、权力、孝道、鬼神、自我等已经成为开采许久的矿山,很难再挖掘出更多的有益资源。在此情况下,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只有自觉地以文化小传统为定向,才能更好地扩展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的视野与边界。
实际上,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发展必须考虑到它的现实生命力问题,因此有必要进行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的文化小传统定向。文化小传统“因为天然生成于民间,生成于百姓的日常生活,更贴近普通大众的现实状况,更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扯不断的直接联系”[4]。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当今社会,人情、面子、权力、利益等现实生存因素以及文化小传统的因循更大地支配着今天中国人的行为,影响着今日国人的心理。中国本土心理学要想获得自身的生命力并持续发展,就必须在挖掘、梳理文化大传统中的心理思想的基础上,择取文化小传统作为自身的研究定向。以此定向,在实践层面增进本土心理学与现实民众心理相结合的力度与效度。通过文化小传统的路径选取,对本土心理概念和本土心理现象进行新的挖掘、梳理、诠释与考察。
三 当代文化小传统中本土心理资源挖掘与选取的若干侧重点
文化小传统向度的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初即已开始,并取得不少辉煌的成就。但到目前为止,此类研究存在的问题有二:一是缺乏对文化小传统与中国本土心理学关系的理论自觉;二是当今的本土心理学研究缺乏文化小传统向度的发掘与开拓力,很多研究者都是步此前开拓者发起的人情、面子、关系、孝道研究的后尘,缺乏创新性。正是由于研究者对文化小传统与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关系缺乏明确的理论定向,才导致后继者很少能开拓出新的研究主题。当然,这也与研究者人数少,研究者对以往研究的依从性有关。
笔者以为,将文化小传统与中国本土心理学结合起来,应侧重于以下几个层面:
第一,文化小传统与中国本土心理学定向的理论自觉。理论自觉是研究实践的前提,观察渗透理论,理论指导观察,只有形成理论自觉才能更好地指导新的研究。
第二,挖掘文化小传统中尚未被挖掘的新的心理资源。如《日常语境下民众“随”之观念的本土心理学蕴涵》[5]一文,或是对文化小传统中本土心理资源挖掘的一次新的尝试。此外,当前中国人的信“命”观念也应成为系统挖掘阐释的理论资源。当然,文化小传统中还有更多的心理资源有待挖掘与发现。
第三,文化小传统变迁所致的中国人心理观念的新变化。如,当代中国的城镇化以及技术、资本、政策因素导致农村及农民数量的急剧下降,大量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在此过程中民众的心理变化到底是怎样的?他们的心理适应状况如何?最重要的是,原本由农村所承载的文化小传统中的礼俗、观念、生活样式等的变化,导致这些民众的心理又会产生何种变化呢?
第四,现代性的影响及文化小传统交互作用所致的中国人心理的新变化。例如,“勤劳简朴”这个原本用来形容中国人良好品质的词对现代都市居民及村民而言,还在多大程度上适当?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以往形容中国人人际关系的一些特征是否还存在?如不存在,又具体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当下社会中,诚信缺失的心理动因与心理表征具体是怎样的?变化了的文化小传统中,人们的心理观念到底发生怎样的改变呢?
总之,文化小传统是民众心理与行为实际的文化反映,是民众生活中真实的观念传承。只有对文化小传统中民众心理观念进行研究,才能更好地揭示出对当代中国民众依然有鲜活影响力的心理观念与观念源头。只有进行文化小传统与中国本土心理学的自觉理论定向,才能更好地促进理论自觉,挖掘出更多新的本土心理资源。对文化小传统向度下中国本土心理学的研究,既要注重挖掘新的心理观念资源,又要注重文化小传统变迁对中国人的影响,还有必要注重现代性因素与文化小传统交互作用所导致的中国人心理的新变化。
进行文化小传统定向的本土心理学研究,也就意味着中国本土心理学最终所要研究的是“活”的心理,而不是“死”的文献典籍;意味着中国本土心理学要走向“生生”的研究定向,而不是成为因循于旧、默守前人开拓领地的僵化之物;意味着中国本土心理学乃是面“象”而生、因“象”起论的实质心理学,而不是为了理论而理论的心理学。“心理学”这一学科本身乃是面“象”而生的学科,中国本土心理学亦应如此。而且,只有自觉地以文化小传统为研究定向,才能真正地实现中国本土心理学的新生。
注释:
① 转引自:惠吉星、张平:《文化大传统与文化小传统的整合——对宋代礼教文化的重建》,载于《社会科学论坛》2000年第3期第23-26页。
② 此种“逝去”不是“消失”,而是指它不再作为社会主导意识形态而存在,并且与人们现实生活的关联度越来越小。但是它作为“经典文化”依然被保存并传承下来。
-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90
- HTML全文浏览量: 234
- PDF下载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