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2-8505

CN 51-1675/C

八股文的句式韵律探析

郑超群

郑超群. 八股文的句式韵律探析[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36(5): 48-53.
引用本文: 郑超群. 八股文的句式韵律探析[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36(5): 48-53.
ZHENG Chao-qun. An Analysis of Rhythm of Sentence Patterns in Eight-part Essay[J]. Journal of Xihua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 2017, 36(5): 48-53.
Citation: ZHENG Chao-qun. An Analysis of Rhythm of Sentence Patterns in Eight-part Essay[J]. Journal of Xihua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 2017, 36(5): 48-53.

八股文的句式韵律探析

作者简介: 郑超群(1990—),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音韵学

中图分类号: H043; H058; I226.9

An Analysis of Rhythm of Sentence Patterns in Eight-part Essay

  • 摘要: 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用于科举考试的特殊文体,士子们在行文中独具匠心地使用多种句式。各类句式的合理选用及灵活搭配不仅使文章铺陈渲染、汪洋恣肆,而且使汉语各节奏形式相互套叠,从而表现出独特的句式韵律。本文主要结合吴洁敏的“汉语节奏套叠理论”分析八股文中“骈散句”“长短句”“排偶句”这三种特殊句式的韵律特征,旨在为八股文的韵律研究提供一些佐证材料和研究思路,并强调我们应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继承八股文中可取的写作手法,使其语言艺术魅力得到发扬。
    Abstract: Eight-part essay is special genre for imperial examination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hen literates used several sentence patterns creatively in texts. The appropriate use and flexible collocation don't only render the essays and make them unrestrained, but also contribute to repeated use of Chinese rhythms, so as to present unique rhythm of sentence patterns. This paper focuses on analyzing rhythmic characteristics of "parallel prose sentences", "long and short sentences" as well as "paired sentences" in Eight-part essay according to Wu Jiemin's "theory about repetition of Chinese rhythms". The purpose is to provide some evidence and research ideas for the rhythm research. Additionally, we should take the essence and abandon the dregs, critically inheriting the writing method of the Eight-part essay. Only then the charm of the ancient Chinese written language in the Eight-part essay could be valued and developed.
  • 一提起八股文,人们就不自觉地将它与“死板呆滞”“陈词滥调”等结合在一起,其实不然。如若抛开先入为主的陈见,从语言审美的角度去看,它却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其中,八股文的韵律特征就值得我们关注。八股文具有独特的韵律特征及重要的韵律价值,这是学术界普遍认可的,周作人、启功、邝健行、龚笃清、高明扬、陶新天等都作过或多或少的阐述。本文主要结合吴洁敏的“汉语节奏套叠理论”对其句式韵律进行分析,以见微知著,了解八股文的韵律。

    吴洁敏、朱宏达(2001)指出:“汉语语音链上存在着多种节奏形式的套叠现象。套叠包括相叠、相套两种形式。相叠就是在同一周期中存在着多种节奏形式。相套就是在大周期中包含着小周期。比如大节奏群层内套小节奏群,小节奏群层内又套着基本节奏单元,基本节奏单元内又套着音步节奏。正是语音链上这种多成素、多层次、多形式的节奏套叠,赋予汉语语音链的音乐美。”[1]114就因为八股文中选用的各类句式,能使各层次的节奏形式相互套叠,从而在语音链上形成优美的乐音,句式韵律由此突显。需特别说明的是,八股文虽不属于传统的韵文范畴,但“骈散兼行”确实是其重要的语体特征,下文对句式韵律的分析,主要也是针对八股文中大量存在的“骈”的部分。

    八股文最重要的语体特征是骈散兼行,正如陈平原(2002)所说:“八股文体是中国古代特殊的文体,它是似骈非骈,似散非散的文体,是骈散两种语体的杂交。光从语言风格而言,则似乎更近乎散……八股的骈偶重在神而不在貌。或者说,这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语体,骈文之韵与散文之气兼而得之的。”[2]513李光摩(2012)也指出:“这种骈散结合的特点还体现在散句与对偶的娴熟搭配上。”[3]15

    骈散句在八股文中大规模使用,其不仅有鲜明的语体特色,更有重要的韵律表现。高明扬(2012)引阮元先生的话说道:“所谓韵者,乃章句中之音韵,非但句末之韵脚也。六朝不押韵之文,其中奇偶相生顿挫抑扬,皆有合乎宫羽。”[4]108①可见,在整齐中又有变化的“骈散句”符合句式韵律的要求。八股文中的“骈散句”有两种类型,其一是“段落内的骈散兼行”,其二是“股对间的骈散兼行”。

    此种类型是指在八股文的段落内存在“骈中有散”或“散中有骈”的现象,骈句的出现自然可以形成节奏群,调节着段落的节奏。

    (例1)且好恶之难平者,财也。① 平其财者,平其人也。②夫聚族以趋事,犹虑所入之维艰;奉上以急公,更虞所出之不继。王者好恶与民同,③鼓天下之力之有余,而防其不及;惜天下之力之不及,而留其有余。④而天下之人于以平,天下之财亦于以平矣。(起讲)

    ⑤ 夫一人作,而待给者百人;一日劳,而待给者终岁——⑥ 地有遗利,民有匿力矣。⑦百人作,而或不如一人;终岁劳,而或不如一日——⑧待人者惰,贪天者旷矣。⑨且作以百人,而不供一人之耗;劳以终岁,而不备一日之需——⑩ 上坐享而下竭蹶,上靡费而下告痡矣。则安得不念此生之食之为之用之者,而悉要之于平哉!(入题)

    生之者,不及食之者之逸;而食之者,不知生之者之劳也;⑫为之者,不比用之者之乐;而用之者,不识为之者之苦也。

    以上是《生之者众四句》中连续的段落,每个段落都是骈散兼行,其中以骈句居多。每个骈句虽形式不一,但都可形成一个节奏群,可以用“汉语节奏的套叠理论”解释其韵律特征。段落一的音节组合为:7+2+(4+4)+[(5+7)+(5+7)]+7+[(8+5)+(8+5)] +(7+7),短短88个音节,出四个节奏群,共72个音节,占81.8%。第①组前后都为四音节,音步为“2+2”,出音顿律;“平其”重复,出声韵律;第②组为对偶句,“趋事”与“急公”“犹虑”与“更虞”均平仄相对,句尾“事、艰、公、继”平仄组合为“仄平平仄”,出回环型平仄律;句中以重复的衬字“……以……,……之……”形成声韵律;第③组用了回环的修辞手法,重复出现“天下之力”“有余”“不及”,出声韵律;句末“余、及、及、余”的平仄组合为“平仄平仄”,出往复型平仄律;第④组的音步划分为“天下之人/于以平,天下之财/(亦)于以平矣”,出音顿律,且前后只变更个别字,为“异语反复”,出声韵律。段落二除了最后一句为散句外,其余皆为对偶句组成的骈句,音节组合为[(3+6)+(3+6)]+(4+4)+[(3+6)+(3+6)] +(4+4)+[(4+7)+(4+7)] +(7+7)+6+(2+2+2+2)+7,共有7组节奏群,每一小组都出音顿律,前四组的音节组合为[(3+6)+(3+6)]+(4+4)+ [(3+6)+(3+6)]+(4+4),即前两组与后两组又形成一个大音顿律周期。第⑤组为对偶句,句尾字“作”和“劳”、“人”和“岁”均平仄相对,出对立型平仄律,四字平仄序列为“仄平平仄”,出回环型平仄律;句中反复出现“待给者”,出声韵律;第⑥组出音顿律和声韵律;第⑦组的“百人”和“终岁”、“作”和“劳”、“人”和“日”均平仄相对,出对立型平仄律,句尾四字“作、人、劳、日”的平仄序列为“仄平平仄”,出回环型平仄律;第⑧组出音顿律和声韵律。如果我们把前四组的句尾字列出为:作、人、劳、岁、利、力/作、人、劳、日、惰、旷,可知“作人劳”周期性出现,形成往复型声韵律;尾字的平仄组合为“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也形成往复的平仄律周期。第⑨组中相对应的词句“作”和“劳”、“百人”和“终岁”、“供”和“备”、“人”和“日”、“耗”和“需”均平仄相对,出对立型平仄律,句型结构为“……以……,而不……之……”,出声韵律;第⑩组中“享、蹶、费、痡”的平仄序列为“平仄仄平”,形成回环型平仄律;第⑪组在“生之食之”“为之用之”这两个“四字格”的大音顿律周期下又相套着“生之”“食之”“为之”“用之”这四个音步词的小音顿律,其中又相叠着“平仄平仄平仄平仄”的对立型平仄律及衬字“之”重复出现的声韵律;第⑫组由4组句型结构相同的句子构成排比句,音节组合为(3+7)+(3+7)+(3+7)+(3+7)。每一组句子都可划分为3个音步节奏,具体为:生之者/不及/食之者之逸,而食之者/不知/生之者之劳也;为之者/不比/用之者之乐,而用之者/不识/为之者之苦也,形成音顿律;排比句中重复出现“生之者”“食之者”“食之者”“生之者”“为之者”“用之者”“用之者”“为之者”,出声韵律。

    以上讲的骈散句主要指的是在一个段落中出现的骈散兼行的句子,骈句结构严谨、声音和谐、气势贯通;散句结构灵活、音节参差、活泼自然。骈散兼行,相得益彰,以骈句调节散句的松弛,以散句弥补整句的呆板,使得段落以及篇章在视觉上体现出参差错落的结构美,听觉上体现起伏得当的节奏美。

    八股文中还大量存在着另一类特殊的骈散句,即八股文的股对,单看一股,似乎是散句,两股合起来看,又如骈句般一一对应。

    (例2)①君子观于“得志,与民由之”,而知其“富贵不能淫”矣。②大丈夫曰:“吾有大于富贵者,可以坐却之而不惜,千驷弗视之心也。可以安享之而不疑,天下固有之素也。”③人生世上,致位卿相,取黄金锦绣足矣。④大丈夫意中,直藐乎小之。⑤转毂连骑之子,能如此否?(《富贵不能至末》第三股)

    ⑥ 君子观于“不得志,独行其道”,而知其“贫贱不能移”矣。⑦大丈夫曰:“吾有大于贫贱者,金石一室之歌声,不于时以污吾素也。泥途一世之轩冕,不枉以损吾真也。”⑧人生世上,闭户幽思,为恶衣恶食耻耳。⑨大丈夫意内,诚帖然安之。⑩望色承颜之子,能如此否?(《富贵不能至末》第四股)

    例2是《富贵不能至末》的第三、四股,每股都出现一个节奏群。第三股中划线句的音步音节组合为(5+3)+(2+5)+(5+3)+(2+5),出音顿律,“坐却”与“安享”平仄相对,句尾字“惜、心、疑、素”的平仄组合为“仄平平仄”,出回环型平仄律。第四股中划线句的音步音节组合为(2+5)+(3+5)+(2+5)+(2+5),虽然前后音节数不尽相同,但每一句都可划分为两个音步,形成往复型音顿律,韵律词“以污吾素”“以损吾真”中偶字平仄相对,句尾字“声、素、冕、真”的平仄组合为“平仄仄平”,出回环型平仄律。除了这两句骈句外,其余句子单看皆为散句,但如果我们把两股合起来看,可以发现句与句其实是对偶成文的,即①②③④⑤句分别与⑥⑦⑧⑨⑩句一一对应。相对应的句子都构了一组组特殊的对偶骈句,每一句都套叠着汉语主旋律。如“人生世上,致位卿相,取黄金锦绣足矣”与“人生世上,闭户幽思,为恶衣恶食耻耳”相对,前后音步划分完全一致,形成音顿律,韵律词“人生世上”“致位卿相”“黄金锦绣”“闭户幽思”的偶字平仄相对,“恶衣恶食”是ABAC式重叠式,形成声韵律。

    吴洁敏、朱宏达(2001)指出:“汉语是以单音节语素为主的语言,每个音节由声、韵、调三部分组成,这就决定了音顿律、平仄律、声韵律为汉语节奏的主旋律。”[1]133其后,他们进一步指出:“这些节奏形式相互套叠在汉语的‘音步层<基本节奏层<节奏群层’中。汉语最小的节奏周期为音节周期,最大的周期可以存在于语段乃至篇章中……优美的语音链必须具备节奏群周期,并套叠着基本节奏和音步节奏……相套的层次越多,节奏感越强;相套叠的形式越多,声音越优美。”[1]133-135八股文虽不属于传统的韵文,但多由骈散兼行的语言联词成句、联句成段、联段成篇,其中大量出现的不同类型的骈句套叠着多种节奏形式,从而使八股文的语音链形成层层相套叠的乐音链,朗读起来声音悦耳和谐,给人留下无穷的韵味。

    汉语的句式,从形体上看,有长有短。八股文属于政论性文体,为周密详尽地阐述事理,作者往往使用长句;当引出论点,抒发感情时往往使用短句。长短句交错,不仅使文章句式富于变化,而且对韵律、节奏的调节也有帮助,正如孙光萱(1988)的分析:“长短句的交替使用,便可以一种缓急交错的错落跌宕,形成鲜明跳跃的节奏韵律。”[5]84吴为善(2006)也认为:“由于句子有长短,前后有停顿,也可以用来构成节律。”[6]21吴洁敏、朱宏达(2001)则具体分析了由于长短句的交错形成长短律的原因:“正因为汉语语音链中存在着不同时值、不同层次的音长和音空,这就可以形成汉语长短不一的语句音段。不同时值的长短语句的交替出现,就为汉语组成长短律节奏提供了条件。”[1]95

    (例3)①养之以诚,不参之以伪也;养之以实,不文之以虚也。②虽清夜之顷,无时而不与天地之鉴观相晤对;虽幽独之际,无时而不与天地之志气相流通。(《以直养而二句》第五股)

    ③ 养之以渐,不期之于骤也;养之以久,不期之于暂也。④虽措履之际,无在而不凛效法于崇卑;虽日用之纷,无在而不凛陟降于上下。(《以直养而二句》第六股)

    (例4)①有于盛时,延喜纪功,昭华纪绩,名自称荣于帝世。②天球在序,弘璧在房,宝更珍异于王朝。③玉自有真符,非世得而证其有也。④则性秉阳精,何非天纵奇观,以希有而矜品格?(《有美玉于斯》第三股)

    ⑤ 有于衰时,垂棘争奇,蓝田争贵,质能独裕于地灵。⑥卞和得遇,结绿得名,品亦不磨于人杰。⑦玉岂无通变,非世得而拘其有也。⑧则姿凝坚白,何非大成德器,以真有而发馨香?(《有美玉于斯》第四股)

    例3是《以直养而二句》的相邻两股,第五股的音节组合为(4+6)+(4+6)+(5+13)+(5+13)+5;第六股的音节组合为(4+6)+(4+6)+(5+10)+(5+10)+5,两股相比,虽个别音段音节数不同,但每一股都呈现出“短—长—短—长—短—长—短—长—短”的句式,形成对立型长短律;例4是《有美玉于斯》相邻的两股,每一股的音节组合都为4+ +5+8+5+6+7,长短音列周期为“短—(短—短—长)—(短—短—长)—短—长—短—长—长”,整体段落中整句和散句交替出现,形成长短律周期。

    当然,八股文中由长音列和短音列的不同分布所形成的长短律也常与音顿律、声韵律、平仄律这三个汉语基本主旋律套叠,如例3中每一股分别有两组节奏群。节奏群①中“诚”和“伪”、“实”和“虚”、“诚”和“实”、“伪”和“虚”均平仄相对,句中衬字“之以”反复出现,音列又是长短结合。所以这一骈句在“短—短—长—长”的长短律节奏群中相叠着音顿律、声韵律、平仄律;节奏群②为异语反复,出声韵律,两句对偶成文,有同样的音步周期:虽/清夜之顷,无时/而不与/天地/之/鉴观/相晤对;虽/幽独之际,无时/而不与/天地/之/志气/相流通。节奏群③共20个字,只有四字不一样,形成“养之以X, 不期之于X也”的句式,出声韵律和音顿律;节奏群④与节奏群②相似,且句尾字“际、卑、纷、下”的平仄为“仄平平仄”,出音顿律、声韵律及回环型平仄律。这些层层相套叠的乐音链,使语句读起来节奏分明,悦耳动听。例4在长短交错的音列中,共出现了16个复合韵律词:“有于盛时、延喜纪功、昭华纪绩、天球在序、弘壁在房、自有真符、性秉阳精、天纵奇观、有于衰时、垂棘争奇、蓝田争贵、卞和得遇、结绿得名、岂无通变、姿凝坚白、大成德器”,共64个音节,占130个总音节数的49.23%,这些四字格都可分为“2+2”两个音步,在这些音顿律音步周期中又套着音顿律音节周期,此外,以上四字格中除了“有于盛时、有于衰时、自有真符”三个外,其余偶字平仄均相对,出对立型平仄律。因此,在长短交错的词句中大量出现的四字格可以调节一定语流的节奏,使我们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

    汉语有多种辞格可构成骈句,如排比、对偶、回环、顶针、层递等,但因为排偶句在八股文中使用频率比较高,且具有一定特色,所以我们就单独列节分析。排偶句的大规模使用对八股文的韵律调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邝健行(1991)指出:“八股文不押韵,但既然体用排偶,则重视对仗声音,不在话下。实际的写作情况是:八股文虽不至像律赋那样要求词性毫发不差,声音浮切无误,却也不是疏略不讲究。” [7]69排偶分为“排比”和“对偶”,下面先讲“对偶”。

    对偶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修辞,分严对和宽对,“宽对”即基本具备对偶在形式上的整齐对应,而不计较个别词句是否词性相当、词意相关,八股文中出现的对偶多是属于“宽对”这一类型。吴洁敏、朱宏达(2001)指出:“对偶具有音顿律、平仄律相套叠的节律美。”[1]80

    (例5)(然使)①惟德是待,而不观时会之缓急;惟仁是待,而不度国势之短长,②则是商先人之流风善政,卒就消亡;而六七王之德泽教思,亦不能传之勿替也。则是商后王之尺地一民,卒归无有;而二三臣之维持调护,亦不能保之勿失也。③而胡以西岐之位,守以自终;而胡以南面之勋,让于后世?(《当今之时仁政》第五段)

    (例6)①讼兴于多欲,多欲则多求,往往相凌相夺,而至于不可禁。②尝观乾喉饮酒,衅起无端,而乡陵诟谇之声,由兹而起,亦风俗之忧也。③王者有府修事和之术,而家使之给,人使之足,将闾阎朝夕之谋,皆宽然自欲,而廉耻生矣。④廉耻生则重犯典,重犯典则慆淫之意以消,而勃溪相向者谁乎?(《必也使无讼乎》第三股)

    ⑤ 讼繁于多欺,多欺则多奸,往往相诈相虞,而至于不可测。⑥尝见雀角鼠牙,眚生无妄,而吏胥文致之术,得行其间,亦致教之缺也。⑦王者有推心置腹之枕,而德使之厚,气使之平,将里巷嬉游之辈,皆蔼然可亲,而仁让作矣。⑧仁让作则知慕义,知慕义则奸宄之谋以息,而矫虔相胜者谁乎!(《必也使无讼乎》第四股)

    例5摘自《当今之时仁政》,整体段落均由对偶句构成。节奏群①出音顿律和声韵律;节奏群②的前后分句结构一致,音步划分一致,出音顿律,音节组合为(10+4+9+8)+(10+4+9+8),即出现“(长—短—长—长)—(长—短—长—长)”的音列,形成规律的长短周期,形成长短律,其中共出现8个四字格:“流风善政、卒就消亡、德泽教思、传之勿替、尺地一民、卒归无有、维持调护、保之勿失”,它们的偶字平仄均相对。整个对偶句套叠着音顿律、声韵律、长短律、平仄律,使整个语流形成和谐的乐音。节奏群③以此类推,可形成音顿律、声韵律、长短律,其中4个四字格:“西岐之位、守以自终、南面之勋、让于后世”的偶字平仄均相对,四个句尾字“位—终—勋—世”的平仄序列为“仄平平仄”,出回环型平仄律。

    例5是在同一段落中出现对偶句的情况。而八股文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对偶句。如例6摘自《必也使无讼乎》的第三、四股,单看一股,大部分都是由散句构成,但如果把两股合起来看,我们就会发现其实两段的句与句是一一对仗的,即①②③④句分别与⑤⑥⑦⑧句对应,这就是八股文中大量存在的“股对韵律”。汪小洋、孔庆茂(2003)认为八股文的“股对”是“扩大了的律诗的对句”[8]102中,龚笃清(2006)则把八股文看作“带有骈文特征的长对偶句的写作”[9]147。因句句对仗工整,且相同词句不必重复使用,长短句又交替出现,使得长短律、声韵律、音顿律相套叠。再细看相对两股的句尾字,共有18对“组字”:欲—欺、求—奸、夺—虞、禁—测、酒—牙、端—妄、声—术、启—间、也—也、术—忱、给—厚、足—平、谋—辈、欲—亲、矣—矣、典—义、消—息、乎—乎。除相同的语气词外,其余组字几乎平仄相对,这也体现了士子们强烈的韵律意识。

    如果说对仗句式有对举之功,形成语言的对称美的话,排比句式就有囊括之力,形成语言的气势美。八股文属政论性文体,所以也比较经常使用排比句式说明道理,提高论述的力度。跟对偶修辞一样,排比修辞也同样可以产生语言的节奏美,正如吴洁敏、朱宏达(2001)指出:“排比要求句式结构相同,字数大致相当,在语音链上产生音顿律节奏群;又多兼反复格,就套叠着声韵律、平仄律。”[1]180

    (例7)①优于/识者,可展/论道之谟;优于/才者,可备/顾问之选;优于/养者,可推/坐镇之良。(《学而优则仕》第七股)

    ② 学优/掌礼,而/夙夜/必/凛其寅清;学优/明刑,而/寤寐/必/慎其钦恤;学优/典乐,而/教化/必/普其直温。(《学而优则仕》第八股)

    (例8)①无始小而倏大之形,无乍著而即盛之势,亦无有浅深无等、广狭无度、远近无序,而突如其来之事。②其为一坎欤,其为二坎欤,其为三坎欤。(《原泉混混四句》第五股)

    (例9)①从来不乐君之有台者,民也。而古人之民,则乐有斯台。是能乐斯台者,惟古之人。

    ② 不乐君之有沼者,民也。而古人之民,则乐有斯沼。是能乐斯沼者,惟古之人。

    ③ 不乐君之有麋鹿鱼鳖者,亦民也。而古人之民则乐其有麋鹿鱼鳖,是能乐斯麋鹿鱼鳖者,惟古之人。(《古之人与民偕乐二句》)

    例7中节奏群①是由3个相同的分句组成的排比句,音节组合为(4+6)+(4+6)+(4+6)。虽然每个句子音节数不等,但都可划分为两个大音步,整个句子的音步组合为(2+2)+(2+2)+(2+2),形成音顿律节奏周期;每一分句的句型为“优于X者,可XXX之X”,使得同音字有规律地相间交替,用异语反复构成声韵律;其中“优于X者”的首尾平仄相对,相对应位置的“论道”“顾问”“坐镇”三个韵律词均为仄声,且首字皆为圆唇音,语音规律周期性出现,调节着整个句子的韵律;节奏群②的音节组合为“(4+8)+(4+8)+(4+8)”, 每一分句音节数长短交错,呈现“短—长—短—长—短—长”的音列周期,出长短律,每一分句的音步划分一致,出音顿律。此外,在语音链中重复出现“学优”“而”“必”“其”等词语,形成声韵律。句尾字“礼”和“清”、“刑”和“恤”、“乐”和“温”三组的平仄均相对,相对应词语“掌礼”“明刑”“典乐”的平仄组合为“仄仄—平平—仄仄”,都出平仄律。例8中的节奏群①有两层排比,其一是由“浅深无等、广狭无度、远近无序”这三个结构相同的“四字格”组成的内层排比,出音顿律,且前两个四字格“浅深无等”“广狭无度”的平仄组合为“仄平平仄”, 出回环型平仄律;其二是由“无……而……”句型组成的外层排比,出声韵律和音顿律。节奏群②是由3个句式完全相同的分句构成,共15个字,只变更3个字,即在排比格中兼层递格,出音顿律和声韵律。

    上面两例分析的都是在同一段落中出现的排比句式。例9则不然,它是由“表意相同的同一句型”构成段落反复,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段落排比。从内容上看,作者分“台”“沼”“麋鹿鱼鳖”三层申说,每段最后归结到一个点:“能乐惟古之人”,强调了“与民偕乐”的重要性;从形式上看,三段并列排列,只改变部分字词,且每一段的开头是“不乐君之”,结尾是“惟古之人”,我们不妨把其视为“反复兼排比”的句式。它并不是词语的简单堆砌,而是有意识地通过词句的重复,将分散的各段联为一个整体, 不仅大大增加了文章的气势,而且以一种特殊方式套叠着汉语主旋律,使语音前呼后应,回环往复,韵律节奏突显。

    汉语有丰富的句式类型,其中骈散句、长短句、排偶句在八股文中普遍存在,有较为明显的韵律特色。其一,八股文是骈散兼行的文体,八股文中的骈散除了在单一段落中出现外,更多的是具有“骈文之韵,散文之气”的段落间的骈散结合。骈句一般可由排比、对偶、回环、顶针、对比、反复等辞格形成多种形式的节奏群,结构严谨、音节整齐、声音和谐;散句结构灵活、音节参差、活泼自然、骈散兼行、相得益彰。其二,八股文的句子有长有短,长音列与短音列合理搭配,为组成长短律节奏提供了条件,其中又套叠着汉语节奏主旋律,使得整个语音链形成和谐的乐音。其三,排偶句又可细分为排比和对偶,八股文中不仅存在较为普遍的词句间的对偶和排比,也存在较为特色的段落间的对偶和排比。因为排偶句本身就属于骈句的类型,理所当然,音顿律、声韵律、平仄律等汉语主旋律在这两种句式上都能得到较为完美的体现,士子们多在文中有意识地使用这两种句式,从而有效调节着整体段落或整体篇章的节奏。诚然,八股文也没我们想象中那么“罪不可赦”,如能从语言审美角度看它,必能对它作出更公允的评价。当然,本文对八股文句式韵律的分析只是个尝试,语料也主要针对八股文中大量存在的“骈”的部分,仍存在不足之处,还请方家不吝赐教。

    注释:

    ① 奇偶指的是奇句和偶句,奇句即散句,偶句即骈句。

    ② 本文摘引的八股文语句均来自赵基耀、李旭等编著的《清代八股文译注》。

  • [1] 吴洁敏, 朱宏达.汉语节律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 2001.
    [2] 陈平原, 等.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3] 李光摩.论明代八股文语体[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4).
    [4] 高明扬.文体学视野下的科举八股文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2.
    [5] 孙光萱.新诗的欣赏与写作[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88.
    [6] 吴为善.汉语韵律句法探索[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6.
    [7] 邝健行.律赋与八股文[J].文史哲, 1991(5).
    [8] 汪小洋, 孔庆茂.科举文体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5.
    [9] 龚笃清.明代八股文史探[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6.
    [10] 赵基耀, 等.清代八股文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 期刊类型引用(2)

    1. 王雪. 桐城派文章学视角下严复《社会通诠》翻译研究.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3(03): 121-125 . 百度学术
    2. 刘尊举. 2017年明代散文研究成果举隅. 斯文. 2018(01): 274-283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279
  • HTML全文浏览量:  1146
  • PDF下载量:  14
  • 被引次数: 4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6-12-06
  • 刊出日期:  2017-09-0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